關於我自己

我的相片
從事市場觀察、多元策略分析的工作室,範疇涵蓋股匯債市、原物料與貴金屬,發現投資航海圖。

星期二, 10月 30, 2012

投資環境的改變進行式


從「量」開始
聽著電視新聞報著:「證所稅與二代健保補充費扼殺台股量能」,接著鏡頭一轉,便是資深股民的抱怨。其實不盡然如此,大家可以試想,去除掉這些因素,台股的成交量就可以回到千億以上的均量水準嗎?可能也不是那麼簡單。

很多人眼尖發現,資金可能都流到債券型基金,確實這類基金一直是今年來的首選,我們明顯看出整體投資市場的意向變化,但以總量來看,資金似乎還跑去別的商品。其實不只是台股量縮,香港、中國與歐美各國成交量都萎縮,創造出更多資金,照理不至於有這樣的問題。

非傳統的投資環境
在美國聯準會推出「非傳統性貨幣政策」,也就是印鈔救市的措施,開始讓全球陷入低利、創造貨幣的環境,資金浮濫,卻沒有創造實質經濟效果,在缺乏有力基礎下,一般投資人乃至到法人機構,要複製過去漂亮的投資並非容易。就連美國國債因聯準會刻意壓低殖利率,實際價格已遭扭曲,失去投資價值。

科技打破限制
更重要的是,這二十年以來科技的突飛猛進,已讓很多界限消失,像是媒體,像是投資的剖析,訊息不再難以取得,反而更要花時間去篩選這些資訊。

成本也在報酬率計算之內
有涉獵投資領域的人多少閱讀過「漫步華爾街」與綠角大大指數化投資這類書籍,從中會很清楚發現,過去一般熟知的基金、股票,都一層一層地被拆解分析,特別是成本部分。微利時代裡,成本降低可保留住更大的基數,同樣的報酬率得到的是相對高的利潤。

新式投資商品崛起
金融海嘯是個分水嶺,許多新式投資商品在這時候應運而起,配合上述幾個因素,未來投資工具會趨於成本低(包含資金成本與作業成本),且擁有標的多、靈活度也高的操作平台上。


繞了一大圈,從各個角度切入,得到的小結論是:目前呈現的是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投資環境,由於操作工具更清楚簡單,反而拉大了「策略分析」這方面的軟實力,這也是投資研究的價值所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